欢迎来到诚沃期刊网专业的学术期刊论文发表征稿网网首页

从汉隶谈书法的临摹与创作

来源: 时间:2024-06-22 12:41:28

从汉隶谈书法的从汉临摹与创作

郭振一

隶书作为汉字的五大书体之一,起于商周,隶谈兴于秦代,书法盛于两汉。摹创就此,从汉隶书确立了在汉字演进历史上的隶谈重要地位。居于古文字和今文字交汇点的书法隶书,上承大小篆,摹创下启楷行草,从汉从书法意义上讲有着独特的隶谈美学价值,既存在于庙堂之高,书法也展示在江湖之远。摹创隶书的从汉临摹创作取法源于两汉碑碣,也就是隶谈汉隶。汉隶严谨中透着烂漫,书法活泼中带着规矩,姿态万千,各显风貌。所以,“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汉碑为后人临摹汉隶提供着丰富的艺术资源。

基于多年跟随导师学习汉隶,于书法的临摹和创作有所思考和心得。本文想从汉隶出发,谈谈书法的临摹与创作。

一、 笔法——千古不易之易

“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是元代书家赵孟頫的书论名言。笔法就是书写时用笔的方法。汉字和汉字的书写工具应该是同时产生的。我国最早的成熟汉字系统甲骨文中的“笔”的形状,与今天的毛笔并无不同,当是“千古不易”。但是,三千年来汉字的演进由甲骨文到金文、石鼓文、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行书、草书等等,各个书体又有不同风格、不同表现。历代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星辰,书写起来千变万化,异彩纷呈,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如此这般,全赖于一支毛笔。几千年来,一管毛笔就像书者手中的“魔法棒”,而书者又像神奇的魔术师,在“笔法”的操作下风起云涌,笔底生发出千姿百态的字形字体,其艺术审美价值也不断的丰富和显现,真是“惟笔软而奇怪生焉”。

用笔千古不易,不易的是本质规律,是基本方法,存在于用笔中笔锋的藏露、中侧、铺裹、绞转、提按、转折、迟速等等之中。然而,唯一不变的却是变化本身。这是千古不易之易。没有变,就没有书体的演进,就没有风格流派的产生,就没有不同审美特征的形成。没有变,也不会有心手双畅和人书俱老,更没有继承和创新。变,是书法的魅力所在,也是书法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笔法是书法的灵魂。但是,笔画的写法并不是笔法。笔画写法是技法手法,比较具体,属形而下;笔法乃书法之法,基本方法,又比较抽象,属形而上。可谓是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抽象与具体的区别。形而上学亦称玄学,非可道之道方为常道。字里行间,各种点划线条的形状姿态是变化无穷的,因时因地因形因势而异。而汉隶的笔法胎息于金文大篆,装饰性线条明显突出,结字的主笔意识愈加增强,尤其“蚕头雁尾”成为隶书的标志性笔画,以此为主要特征形成了隶书笔法。可以说,由于社会的发展进步,隶书文字的数量和应用大大高于甲骨文和金文,从中也体现着用笔的丰富多彩。从众多的碑碣再加上大量的简牍出土可以证明。当然,汉隶的笔法主要体现在汉碑之中。笔法的基本规律客观存在,在此基础上的隶书书写方法,会各有各的不同。掌握了笔法的基本规律且善于灵活运用,才有了以不变出万变的本领,使笔底风云气象万千。

二、结构——中宫至关重要

汉字从篆书演进到隶书,字形由长到扁。隶书展现了朴实、浑厚、肃穆、雄强的特征,同时,也不失舒展、飘逸、秀美、柔媚。扁方是汉隶的主要外在形态,横向取势、左右开张、波磔对称,使得隶书具有特殊的形态美。

相对于结构,笔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清人讲“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间架即明,则学用笔。”间架有了,字形就抓住了一大半。隶书的结构规律同其他正书篆书、楷书一样,在结字上,中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其制衡重心、牵动主笔、影响字势,并能体现时代风貌。在一定意义上,把握住中宫,就抓住了字的灵魂。

在书法艺术中,每个汉字都蕴涵着生命的活力。尤其正书,特别是汉隶,没有字与字之间的牵丝连带,相对独立而又顾盼流姿,在结构上更是大有讲究。中宫、重心、主笔,三位一体,互相关联,中宫起主导作用。中宫松紧影响着重心高低、主笔隐显,决定着字形结构。一般说来,中宫收紧则重心向上、主笔突出,反之亦然。汉隶的结字特点多是重心靠下,中宫偏松,主笔有隐有显。具体到一块汉碑,字的形状神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也是形成各个碑碣不同风格特点的重要因素。

在临摹中,经常临不像又不得要领,创作中往往缺少变化或抓不住特征特点。怎么办?还是要从中宫和相关要素中寻找答案,探索规律。中宫、重心、主笔的相互作用,此消彼长。综观书法学习中各种方格,从田字格、米字格到九宫格、回宫格、五宫格、元宫格、黄金格、八卦格、方圆格等等,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在围绕“中宫”做文章,且同时考虑到重心和主笔。只要能够准确把握住这一条,并不需要过于模式化地去“占格”,字形结构问题的解决就有了着落。

三、章法——本是阴阳之道

章法在书法作品中十分重要,它是书法中笔法、字法、墨法各个关系的总合,处理不好将前功尽弃。章法是作者书法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是作品昭示于人既有外在、也有内在的形质表现。章法传统上称“布白”,章法经营就是“布白之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既是布白,亦即黑白关系,于是便有阴阳。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汉隶用于扬德书贤,刊石立表,章法结构比较简单。但是,大到万事万物,小到字里行间,无处不阴阳,无处不相背。汉隶章法犹如壮观宏阔的水面波澜起伏,篇章行列之中,线条笔画之内,宏观在宇,微观在握,展示着阴阳相背,俯仰呼应,彰显着章法的魅力。

基于汉隶字形结构特点,其章法以行列为经纬发生变化,如横行竖列、行紧列疏、有行无列、有列无行、无行无列等等。正是由于行列变化,动一身而及全发,出现了汉隶字形的各种姿态,显示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可以说,不同碑碣的字形字构,存在于不同的章法布局之中,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所以“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汉隶的恢弘气势是从整体布局到局部经营乃至每个单字的神采来体现,从中感觉到整体和谐与个体精彩。

书肇自然,阴阳俱在。汉隶的产生还处在书法艺术意识并非自觉的时代,章法也是以碑碣为主要载体,顺其自然,无意乃佳。但自然之美显得更加朴茂雄浑,书者加刻工的二度创作,还有长年累月的风雨浸蚀,使得“天人合一”的金石意味成了汉隶章法的一个重要标志。说到汉隶章法,不能不提金石意味,否则也就不是汉隶了。

固然,章法不仅存在于汉隶,其它书体一样存在,体现着阴阳相背。广义的章法或许是书法概念的引申,存在于运动着的事物之中,同样属于“道”的范畴,当是玄远深邃的众妙之门。

四、门径——师笔师刀师天

临摹是进入书法殿堂的不二法门,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是书者终其一生的恒定课程。即便是书法大家,也都要勤奋习练、日日精进、久久为功。书法这门传统艺术的魅力,就存在于世代相传的经典碑帖之中。于此,汉隶当然不能例外。而且,还需把握其显著特点,师笔师刀师造化。

汉隶经典流传至今,经过书刻和岁月的共同作用,是天人合一的产物。尽管墨迹不存,刻工各异,加上两千年岁月雕饰,更显得妙趣天成,形成了独特的汉隶章法特点。临之摹之,不仅要透过刀锋看笔锋,还要穿越岁月见精神。通过临摹,才能逐渐体会隶书笔法结字、金石意味和岁月苍茫,发现审美特征,把握本质规律。故此,学书法不能不临帖,但不在老师指导下临摹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如前所述,同是汉碑,风格特点也不尽相同,或方整浑穆,或平正端庄,或秀媚遒丽,或奇纵恣肆,等等,都展示着以朴为魂的正大气象。书法有法,临帖要在取法,劲健如《礼器》、朴拙如《张迁》、灵动如《乙瑛》等等,法度严谨完备。取法还需取意,《曹全》之秀润、《西狭》之宽柔、《石门颂》之峻逸等等,各有千秋,意趣盎然。当然一碑一帖之中,有法也有意。法生意味,意自法出,并不是截然分开。一幅作品,有法才有出处,有意才有特点,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果说取法是追求“到位”,取意则是追求“味道”。

书法碑帖不计其数,风格各异,见到碑帖伊始就一遍接一遍地通临通抄,未必是好方法。经常提倡的要善于读帖和单字精临,寻找并抓住审美特征,倒是有益的方法。察之尚精看眼力,拟之贵似见功夫,心手双畅知悟性。之后,还要组字临、节临乃至通临。其中,单字精临特别重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单字,揣摩用笔、体察结字,深入研究笔画之起行收,分析字型结构,把握特征特点和艺术规律。组字临有通常有六字法、九字法、十二字法等等,既练结字,又练章法。唯其如此,人练字,字炼人,不曾懈怠,持之以恒,方能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习书必先专精议一家。这是先贤临摹碑帖的经验之谈,也是今天学习汉隶正确途径。惟有师笔师刀师造化,方能得形得意得精神。

五、临创——寻找最佳焊点

临摹与创作,都是书法实践,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一种行为的两个阶段,而且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相伴永远。临摹以碑帖为资源取法取意,从名碑古帖中提取笔法的、结构的、章法的审美特征,创作就是使之在书者的笔下再现,以书法语言表情达意。

在汉隶临摹和创作的紧密结合上,有一个办法值得提倡,这就是碑帖集古。碑帖集古古已有之。最大规模、影响最大的集古可能要数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了,宋代米芾也是高手。清后期金石学和考证兴起,集古之风相伴,碑帖集联渐成规模。在进入新时期的书法教学当中,也有老师曾经提倡。值得推崇的是,近几年来在书法课堂上出现了大力提倡从碑帖集古的情形。

碑帖集古即从碑帖原字当中集句集联集诗集文等,保留原字原貌,重新排列组合,集成作品体裁多样,另含新意,便于临摹,容易记忆。这样不仅减少了原碑临摹中的形式的枯燥乏味和内容的不甚了了,更重要的是保留了原字原碑的艺术信息,便于从中取法取意,对于章法结构的练习也是一种锻炼,相当于在临摹同时创作,实现了临创合一。

碑帖集古,既不容易,也不神秘,而且很有意义。字数有限,字义难违,各种文体自有要求,所集之作还要富有时代感,体现正能量,就好像“带着镣铐跳舞”,确实很不容易。但如果心中有文,心中有道,肯下功夫,以碑帖为资源,以每个单字为原材料,打开思路,排列组合,穷搜畅想,便会有佳词妙句。这也如建筑师施工或音乐家谱曲,会利用特定的建材和音符制出很多佳作。意欲在碑帖集古上有所得,当然离不开多读书、多思考、多练习、细打磨。比如集联,要讲究平仄对仗、词性节律等等。面对一通碑帖,集古首先要知字,然后组词、连句、成篇,再斟酌修改直到定稿。

集古是对经典持续和深度开掘的科学有效的方法,前人也有一定的实践成果。随着时代的变迁,还是提倡“新集”。新集既能直抵传统风貌,又能跟随时代步伐,更好地融入现实生活。故此,今天的碑帖集古更有意义。本来,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需要不畏劳苦地攀登。艺术追求也是一样,但事半功倍的方法还是有的,书法学习中的碑帖集古既是。这可称是临创结合的最佳“焊接点”,为继承传统之正路,读书写作之动力,学以致用之立足,艺文兼修之良方。本人对碑帖集古尤其集联有兴趣,一时用功尚勤,也有所收获。相信大家行动起来,坚持下去,会从这种“烧脑的游戏”当中,不仅体验艰苦,体会文化,更能找到乐趣,得到收获。

六、要领——守法而不泥古

书法之法,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结字临摹创作之法,如此等等。老祖宗几千年文化传承和书法实践,使这一宝贵国粹成为一座艺术高峰,同时又是法源富矿。名碑名帖是书法学习的圭臬,书法之法蕴藏在历代经典之中,是取之不尽、常用常新的宝贵资源。

既然是资源,就需探储开发提炼加工。这个过程,有对前人和他人成果的利用,更要依靠自己的摄取及消化吸收。比如临帖,你有多高,碑帖就有多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碑同字,写出来也会形神不一,高下有别。动笔加动脑,上手才入心。在此,取法、得法是关键一环。先说继承,再讲创新;循门而入,破门而出。书法高峰令人高山仰止,还是只顾登攀莫问高。

书法之法是方法、法度,也包括手法、技法。前者是基础,是普遍规律,是基本功;后者比较具体,外延比较狭窄,包含着思想认识层面的存在。两者都需要遵守和把握。但书法创作不是经典的复制,简单的描摹。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用好用活,产生新作。所以,创作是在遵规守法基础上的自我表现,展示作者的个性特点,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继承传统而又师古不泥,既先精议一家又不株守一家,“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众长皆归于我,斯为大成”。今天,汉隶的表现形式早已不限于汉碑章法布局,各种幅式更加丰富多彩,诸如中堂、条幅、斗方、对联、扇面、册页、长卷、榜书、匾额等等,一任书者纵横挥洒。形式上的灵活多样,会使这一古老的书体更加青春焕发,魅力无穷,受到更加广泛的喜爱。

新时期兴起的书法热已经持续了四五十年,当今书法事业似也从当年起步走向一个新阶段。现在,各种书体俱显风采,隶书正由“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普及走向“跃上葱茏四百旋”的提高阶段,相信面对汉隶临摹和创作进行深入思考且加强实践,对于新时代包括各种书体在内中国书法艺术的植根传统、守正创新会有益处。(此文正在中国老年书画报连载)

校定:郭振一

制作:王庭方